病因
病因:化脓性脑膜炎可由任何化脓性细菌引起。最常见的致病菌为
脑膜炎双球菌、嗜血
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。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沙门菌及绿脓杆菌等。其他较为少见。
新生儿脑膜炎以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。开放性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多数为葡萄球菌、链球菌和绿脓杆菌。感染途径:
2.由颅脑损伤所引起的,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等。
3.由远离的化脓性病灶经血行感染所引起的,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、肺部的化脓性感染,
菌血症以及其他远处的化脓性病灶。
4.某些先天性的病变,如
脑膨出或脊膜、脊髓膨出破溃时,感染也可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。皮样囊肿如果与外界相沟通时,也可引起直接感染。
5.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所引起,包括颅脑和脊髓的手术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根据发热、
头痛、脑膜刺激症以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性变化等,诊断不难。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。
1.非化脓性脑膜炎 因为不论是结核性、病毒性、真菌性和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也会出现发热、
头痛及脑膜刺激症,所以应进行鉴别。非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反应多为淋巴细胞,而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,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脓性脑膜炎。
2.机械、化学、中毒性脑膜损害以及癌性脑膜病 这些情况也会出现与化脓性脑膜炎类似的临床表现,但通常根据详细的病史、原发病的确定,对疾病转归的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可使诊断得以澄清。
3.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,特别是
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突然发病,也可有发热、
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等,但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可证实诊断。